文章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中国民族声乐事业要向多元化健康发展,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阐述了中国民族声乐与中国“原声态”、民歌、戏曲、曲艺之间“源”与“流”、“传承”的关系。作者对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健康发展充满希望,并介绍了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简况。
——题记
一、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简况
2009年12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来自全国123所各级各类院校、文艺院团和艺术馆、文化宫、新闻媒体的366名专家学者、声(音)乐教师、声乐硕士研究生出席了论坛。
11日上午10时,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常务副主任王士魁教授主持的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开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致开幕辞。文化部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吉、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分别讲话。在对中国民族声乐60多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健康地向前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11日下午、12日上午,围绕本次论坛的议题:
1.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向多元化发展。
2.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材:教材使用中着重选择地域性、风格性强的作品。
3.如何加强对戏曲、曲艺、民歌、民间艺术的传承。
4.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的规划与设想。
南京艺术学院顾雪珍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马秋华教授、郭祥义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冯家慧教授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11日、12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分别举办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专场师生音乐会和“翔宇之声”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获奖选手汇报音乐会。
12日下午,出席本次论坛的366位与会者,分十个小组,围绕本次论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3日下午,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十位组长把经过梳理和归纳的各组讨论情况,向论坛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汇报。随后,在王士魁教授的主持下,金铁霖教授作了大会总结报告。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对本次论坛的圆满召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热烈的掌声和祥和的气氛中,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落下了帷幕。
二、思考
1.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大有希望
一门学科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有一批不甘人后、乐于奉献、肯于钻研、善于探索的师资队伍是基础。把学生当做“人”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产品”来“生产”、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是根本。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纵观此次论坛,出席人数之多、层面之广、讨论之热烈深入是空前的。体现了民族声乐已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366名与会者中,中青年人居多,说明了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后继有人。从递交的120多篇有关中国民族声乐题材的论文中,精选出40篇不同视角的论文结集。此次论坛的举办及论文的结集出版,标志着我们在中国民族声乐理论建设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所以说,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大有希望。
2.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如何向多元化发展
本次论坛的高潮是12日下午的分组讨论。366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但却共同关注、热爱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与会者,分作10个小组,围绕本次论坛的4个议题,根据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热门话题是: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向多元化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声乐事业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但如何向多元化发展,应理顺两个关系。
(1)中国民族声乐与原声态、民歌的关系
自2004年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设立原声态组的比赛后,一批原声态歌手通过电视屏幕亮相。如同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大地上刮起一阵“西北风”一样,在全国迅速刮起了“原声态风”,不少年轻人随之纷纷效仿。
事实上,“原声态”早在不同于我国戏曲和民间演唱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声乐”之前早就存在。如同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的民歌、山曲、小调一样,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后,就出现了。
中国“原声态”和民歌是我国56个民族人民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达不同情感、自娱自乐的载体之一,是当代、现代词、曲作家,声乐表演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而中国民族声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集各民族“原声态”和民歌精华、风格、韵味于一身,经过精心梳理、归纳提高和再度创作后的“流”。
如上个世纪50年代,云南民歌手黄虹在北京演唱了《小河淌水》后(关于词曲作者目前有高梁和尹宜公之争),那优美动听的曲调、浓郁的地方特色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小河淌水》这首歌原是滇西弥渡地区的一首“田歌”,是农民们在田间插秧时唱的,又叫《田埂小调》。是几位文艺工作者采风时听到并记录下来后,改编成为黄虹演唱的样子。后经孟贵彬、时乐濛将其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成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再如《五哥放羊》,陕北榆林小曲,孙云鹰编曲;《想亲娘》,云南民歌,丁善德编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湖南民歌,叶蔚林原词,白诚仁编曲;《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刘麟编词,王志信编曲;《包楞调》,山东民歌,魏传经改词,孙啸声整理;《手挽手》,哈萨克族民歌,潘英峰编词曲;《好久没到这地方来》,四川民歌,王福积词,茅地编曲;《一湾湾流水》,甘肃民歌,程云编曲配词;《小白菜》,河北民歌,安波、章枚记谱;《采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风词编曲;《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记谱整理;《摇篮曲》,辽宁民歌,郑建春填词编曲;《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郭颂、胡小石词,汪云才、郭颂编曲。此种例子在中国民族声乐曲库中举不胜举。所以说,中国民族声乐和“原声态”、民歌是“流”与“源”的关系,二者之间既不可能相互取代,又不可能割裂开来。
(2)中国民族声乐与戏曲、曲艺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久远,56个民族构成了中华大家园。祖先们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创造了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方言、绚丽夺目,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的戏曲和曲艺艺术。其精华一直流传至今,丰富、活跃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声乐与中国戏曲、曲艺是传承的关系。
中国民族声乐事业虽然只有60多年的历史,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已经进入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在演唱技能上,有了重大突破。涌现出一大批有潜质的、受到广大人民热爱的优秀人才。中国声乐舞台上,不再是几枝独秀,而是百花争艳。中国民族声乐已走向世界,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与赞赏。在这个层面上要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确实需要不仅仅是声乐教育家们,还需要词、曲作家,音乐理论家们,热爱并准备献身于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各层次的众多学生们,戒浮躁、淡功利,统一认识、统一意志、脚踏实地、共同奋斗。在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同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表及里,从此及彼,汲取中国戏曲和曲艺的精华和艺术真谛。在继承前辈们优秀的传统理论、技法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和我们的智慧,加强团队精神和学科建设,纳56个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精华之百川,融中国民族声乐事业之大海,创造出新的成果奉献给全世界。
中国“原声态”和民歌、戏曲和曲艺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56个民族人民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沉淀,是多少代人血脉相通及诸多方面的文化渗透之结晶。其历史的蕴含和现实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说,中国民族声乐向多元化健康发展,就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作者系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