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音乐艺术研究会      中国音乐艺术家协会                       
 
logo3

 

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声乐展演全国范围的选拔、选送赛已经全面展开,敬请关注官方网站的重要更新和通知

                                                                                                                   
栏目导航
报名热线

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组委会办公室

地址:中国兰州通渭路1号

邮编:730000

电话:13005453311  18600033237  0931-2652658
传真:0931-2654102

邮箱:gsxhys@126.com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歌手批量生产,民歌千人一嗓,标准谁来定夺

2011/8/6 13:44:10

信息内容
歌手批量生产,民歌千人一嗓,标准谁来定夺(图)
今日青歌赛,才旦卓玛恐都难入围?
网址:http://www.chnmusic.org    来源:音乐生活报    时间:2011-01-25    编辑:代岳东

     
 郭兰英  李谷一  王昆

    我国老一辈歌唱家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民歌演唱生涯,王昆演唱的《农友歌》、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李谷一演唱的《绒花》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影响了几代人。大家闭上眼睛都能分辨出是哪位的声音,那才是真正鲜明的“一人一嗓”。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要求自然、结实、明亮,特别是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行腔圆润。众多民族歌唱家如郭颂、吴雁泽、胡松华、蒋大为、彭丽媛、张也、宋祖英、阎维文、吕继宏、王宏伟等,无不具有此特色。他们的演唱“字正腔圆”。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塑造动人的声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声音流畅而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真正达到声腔委婉、圆润、饱满、准确、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而如今的“罐头歌手”又有几个能唱出这样的声音呢?


才旦卓玛

    “城市的傍晚,广场上、街角边,大妈大婶摆弄录音机、唱民歌、扭秧歌的情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热衷的Hip-pop(说唱)、Jazz(爵士乐)。”曾一度被视为音乐主流的民歌,现如今能留给我们的甜美旋律已十分有限。由于中国民歌有影响的新作品很少,人们所传唱的都是经典作品。究竟是年轻人离我们越来越远,还是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真的落伍了?”

怀念“一人一嗓”

    作为中国独有的歌唱方式,民族唱法胜就胜在浓郁的地方音调、独特的韵味和充满个性风格的演绎。可现在台上比拼的,几乎只剩下了“技术层面”,观众的耳朵乃至心灵,得不到愉悦,也就难免心生埋怨,甚至去“怀旧”。有人说,时光倒流三四十年,那时候从北方的王昆、郭兰英、李双江、胡松华、才旦卓玛,到南方的李谷一、朱逢博、任桂珍、王玉珍等,哪一个没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他们风格特点各异,唱了好多传世的歌,可从来没有人去管他们的唱法是否规范、是否统一。也有研究者发现,其实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在自己的唱法中捏合了美声或戏曲、民间唱法的,也就是“管他什么方式方法,唱得响、走得远的就是好歌、好歌手”。现在全国各地批量生产的,甚至是个别顶尖名师亲手调教出来的学生,声音竟然都是“一个模子”。所以有观众质疑:如果才旦卓玛参加青歌赛,连第一轮也过不了。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当下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民族唱法比赛评判体系的偏颇与不足。观众对“一人一嗓”时代的怀念,击中了当下歌坛的“专业病”。这本是一个更为多元的时代,我们又何必总是把表达民族心声、情感的歌声,简化成一两种发声方式?

拒绝“罐头”式教学

    如今的民歌手依然欠缺个性,女选手“千人一嗓”,数量极少的男选手,名次靠前一些的基本都靠飙高音,似乎人人都成了没有特点的“音箱”。有太多音乐艺术类学校,成批出产像是一个模子刻出的“八哥鸟”,症结就在于“教育单一、模仿过多”。田青教授曾用“罐头歌手”一说形容参赛学院派民族唱法歌手“千人一面”的状况。他认为,现在的歌手是工业社会推崇科学化、规范化,而科学化、规范化使我们具备了批量生产歌手的能力,却抹杀了个性。成批生产的“罐头民歌手”,在赛场上不仅声音同质化,连歌曲情感的表达也很模式化,著名词作家阎肃打趣说,歌手唱歌的动作都基本上是左一下,右一下,然后双手打开。绝大多数选手们竭尽全力展示他们这些年学到的发音技巧,而不是全身心地展现歌曲的感情与内涵,千人一喉,千人一声,台上站的那些不是生动的、有着真感情真生活的歌手,倒像是规范程序打造出来的没个人特点的‘音箱’,令人好不难过!”

    一些专家认为,技巧、情感、风格是艺术家成功的秘诀。这其中,又以情感和风格最重。但当下的民族歌手们好像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不少人以能够模仿某些人的演唱为荣。声乐教授顾雪珍说,目前歌坛上流行的男歌手民族唱法,往往都是飙高音,以唱西部高腔为主。

复制唱法  作品匮乏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比赛,集中反映了当下民歌出现的问题。其中观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千人一嗓”,总觉得歌手唱歌的声线都一样,没有特色,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有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很多民歌手都不认为确立个人的风格很重要,而以能够模仿别人的演唱为荣。还有专家表示,歌手的风格往往根据观众的喜好而转变。比如大家喜欢宋祖英,就可能会有很多“小宋祖英”出现。更有人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太强调唱法的规范和统一,才造成了选手唱出的歌千篇一律。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技能量化归类了。那么,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更多的人唱好民歌。身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兼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的赵季平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一定要深入民间,贴近生活。

    青歌赛民族唱法比赛中显现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民歌曲目的单一化,甚至比赛中出现十几个人唱同一首歌的现象。其实相对其他类别,民歌的创作题材并不少,可为什么近几年新的民歌作品却那么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赵季平认为创作者必须深入民间,杜绝闭门造车的状况。在民间采风、向生活学习对民歌的创作非常重要。另外不能一直走模仿道路,要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民歌要获得长足发展,作品的质量过硬是前提。然而近些年能被广为传唱的好民歌作品却很少。其中原因除了之前反复提到的创作上远离民间、远离生活外,著名歌唱家王宏伟认为还缺少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王宏伟还强调光有质量还不够,歌手的自身的素质高低也很关键。“歌唱演员一定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同时心态要摆正,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为国家为百姓,而不是只为自己歌唱的位置上。另外不能只唱一种风格的作品,要不断学习,博采众长”。

推广民歌  走向世界

    “的确,民歌和民歌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除几位顶尖的‘大腕’外,很多民歌手很难走出‘小舞台’那个圈圈,自顾自唱,老百姓根本不买账。中国民歌‘青黄不接’的情况早已显现。”如何吸引年青一代对民族声乐的关注和热爱则是更需要被关注的。这决定着民歌的受众层面能否进一步拓展。那么,如何能在被流行音乐垄断的年轻人市场上争得席位?赵季平认为,一是要创作出符合生活,贴近青年人的作品;二是要在流行音乐中充分加入民族音乐元素,让他们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另外,媒体对民歌的宣传及作用也不可忽视。

    “仅仅扩大国内影响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齐心协力开拓海外市场。”赵季平说,“近些年来,中国民歌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光芒。这是从国家到民间群策群力的结果。首先是艺术家们做了大量工作,像宋祖英、王宏伟、谭晶都相继在国外开办演唱会。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民歌宣传发展中来。还有国家文化部、外联部也在积极联络,促成民歌走出国门。”对此,多次在国外举办演唱会的王宏伟感触颇深。他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上有很大地位,特别是会得到广大华侨的感情共鸣。“相对于更具中国历史文化韵味的传统戏剧,质朴的民歌更容易被外国观众接受。”

 

   

[←]中国民族声乐大观析 [→]暂无内容

中国音乐艺术家协会   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 © 2009-2026
咨询热线:0931-2652658  0931-2654102   ICP备案号:赣ICP备11002016号
地址:中国兰州硷沟沿335号   邮箱:gsxhys@126.com   技术支持:领新网络信息顾问机构

 

友情链接:甘肃新华影视新闻中心|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优酷|搜狐电视|MP3|伴奏翻唱|FC伴奏|中国原创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