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音乐艺术研究会      中国音乐艺术家协会                       
 
logo3

 

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声乐展演全国范围的选拔、选送赛已经全面展开,敬请关注官方网站的重要更新和通知

                                                                                                                   
栏目导航
报名热线

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组委会办公室

地址:中国兰州通渭路1号

邮编:730000

电话:13005453311  18600033237  0931-2652658
传真:0931-2654102

邮箱:gsxhys@126.com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2009年第四届中国民族声乐论坛发言稿

2011/5/10 20:41:54

信息内容

  2009年第四届中国民族声乐论坛发言稿

                                           金铁霖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与会的专家教授们有很多。在此,我代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为了更好地总结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现阶段民族声乐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举办了这次论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大家能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研究与声乐艺术相关的学术问题,提出更多积极的建议和好的设想,使我们的民族声乐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接下来,我谈一谈我个人对民族声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一、民族声乐发展态势良好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民族声乐学科。经过众多前辈与专家同仁的努力,我们的民族声乐在短短几十年中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民族声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学生高唱时代主旋律,用极富感染力的歌声弘扬民族精神,反映人民的心声,诠释文化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于凝聚党心、民心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重要庆典活动中,民族声乐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每年央视和地方电视台的春晚,各种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等等,民族声乐演唱形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培养的的歌唱家在歌颂党、歌颂祖国、弘扬主旋律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拿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典礼来说,群众游行时,《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成为了歌颂我党历代领导人历史功绩的代表作。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的民族声乐在国民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些成果的背后,学院成为了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现在,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歌唱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曾经在音乐学院经过几年系统学习的学生,在学校期间,他们学习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音乐基础知识,不仅提高了音乐修养、拓展了歌唱能力,而且在歌唱技术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因此艺术生命都相对较长。如彭丽媛、张也等,从八十年代至今,她们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此外,宋祖英在近几年中连续在海内外举办了四场音乐会,其演唱的水平一次比一次高,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特别是2009年6月在国家体育馆“鸟巢”举办的音乐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在我看来,对于宋祖英而言,这场音乐会只是她演唱生涯最辉煌时期的开始。

在学院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过程中,民族声乐本身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如:我们相继攻克了声乐技术领域长期存在声区不统一、音域窄、字声难协调等方面的难题,并在音色调整、气息运用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我们的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培养人才的周期明显缩短。并且在演唱上形成了我们的特色,如:音域宽广,音色自然统一;声音运用灵活,音量大、歌唱寿命较长;歌唱能力强,语言清晰等等。以上这些成果的获得都是我们的前辈和在座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可喜可贺的。

二.民族声乐现存的一些问题

民族声乐发展到现在,整体趋势比较好,发展得比较健康。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存的一些问题。就目前来看,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在思想上对一些概念认识还不够清楚;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在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曲折道路上必然要遇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问题。

首先,我要谈一谈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

第一,就是对科学性认识不够

这些年民族声乐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与我们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提倡科学性是分不开的。以我系为例,多年来,为了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除了文化课,音乐基础课,表演基础课,我们还相继开设了曲艺、豫剧、昆曲、京剧等特色课程,使其与民族声乐教学相互支撑,逐渐形成了专业主课为主,特色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这些都是科学性的体现。

而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举措是正确的、合理的。多年来,我们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声乐艺术表演和教学的尖端人才,他们大都成为国家级文艺团体和院校的主力军。由此,以我为首的教学团队还获得了多个奖项,如:2005年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北京市优秀创新团队;同年,获得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2008年,我本人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年,我们的专家团队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就声乐艺术本身来讲,科学性不是像某些人误解的那样是美声训练。科学性指的是对传统声乐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声乐艺术精华为我所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符合本民族欣赏习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方法。这套声乐训练方法,就是科学唱法,即声音唱得好听,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大能小,能虚能实,唱起来很持久,不累,而且对嗓子没有什么影响。

科学唱法是表达声乐作品的工具,作品风格是决定唱法的关键。科学的唱法是为作品风格服务的,歌唱者掌握了它之后,可以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调整具体的演唱方式,来演唱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歌曲。因此,不要认为科学唱法就是美声唱法。我们讲的科学唱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能唱好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还要能唱艺术歌曲和歌剧以及通俗歌曲、戏曲等。

2008年至2009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先后举办了两场学生音乐会,音乐会上,他们不仅演唱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风格鲜明的民歌,而且还演唱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艺术歌曲和歌剧、音乐剧、戏曲选段等等,现场反应强烈,社会影响十分广泛。此外,戴玉强、吴碧霞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被国内外声乐界肯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科学性是没有国界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对科学性探索的方向是正确的。

第二,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民歌的关系。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是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压倒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青歌赛将原生态唱法搬上比赛舞台以来,有些人常常将学院声乐教学与原生态唱法对立起来看。我个人认为,民族声乐和原生态民歌没有丝毫的矛盾,不能说有了民族声乐之后,我们的传统民歌就不存在了。各地区、各民族,这种原生态民歌仍然存在着,发展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演唱的技法上也有了提高。在陕北,有些老的民歌手,他们都用传统演唱技法和表演方式演唱着本民族的、本地区的歌曲,并且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同样,我在教学中也一直提出,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的源泉,是基础,是根。民族声乐必须来自于源泉,但不是原始。它要提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我们学校为了更好的向民间学习,也有专门的民歌课,有专门的老师讲各地方的民歌,讲民歌的历史、艺术特色、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等,我们很重视这些。但是,我们不是培养原生态民歌手的地方,培养他们的是源泉,是生活,所以我们要到源泉里去采风、去学习、去吸收营养。

另外,我的观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唯一标准,你说得再好,唱得不行,别人不喜欢,那也没用。还是在求真务实上面下点功夫好些。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用事实来说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

其次,从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

第一,我们的作品风格、类型还不够丰富,相对单一。

作品风格决定唱法,唱法是为作品服务的,作品风格多元化决定演唱风格的多样化,因此,我希望能够出现更多高质量、风格鲜明的作品,使我们的演唱风格更加多元化。

作为歌唱者、声乐教育者,一方面,我们要与词作家、曲作家多沟通,多交流,与他们形成充分互动,支持、鼓励他们创作风格多样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呼吁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对于到当地采风、学习的词曲作家给与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创作出更多特色鲜明的、高水准的作品。

第二,我们的声部建设还不够完善。

作为声乐学派,不仅要有高音声部,也要有中声部、低声部,这样,我们的演唱才能更加多样化,我们中国的歌剧在角色的身份、声音类型、表演上也会更加丰富。目前,民族声乐呈现出较为单一的高音声部趋势,唱中、低声部的人很少,相应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前年,我有一位研究生是个女中音,当时要参加比赛,很难找到合适的作品,主要原因就是女中音曲目太少了。其实,按照人的嗓音条件讲,应该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样会更科学、更人性化。

第三,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发展较快,但是声乐理论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理论建设薄弱导致了以下几个不利因素的出现:第一,我们的教学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梳理和总结,不利于我们声乐研究的成果继承;第二,先进的理论成果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形成;第三,也造成了我们在音乐领域和媒体界话语权太少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声乐理论型人才的培养。

第四,我们的教材建设还不够完善。

我们的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材的内容不够丰富,风格类型不够多样化。此外,在教材的整体规划上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音乐界专家和各位同仁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对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一些

建议。

近些年来,为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构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如何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在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对声乐美学、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中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自己的新观点和理论系统。如,我们提出的“四性”原则,“七字”标准、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启发式感觉教学法”、“辨证教学”、“整体教学”理论,“支点”、“胸振”,五种声音类型,全通道歌唱,以及“三种口型对应三种通道”等等。这些理论的创新成果都是在科学继承、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些年我们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希望在座各位不要松懈,继续努力,我们要继续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注重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 从大局着眼,整体思考民族声乐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走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道路。

对于民族声乐的整体发展和定位,我们要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立场上来思考。不仅要考虑社会环境、人文背景、历史背景等综合因素,还要分析声乐规律、民族审美习惯、艺术修养、时代特点等各个方面。我的观点就是要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声乐艺术在演唱、学习、教学方面都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内在规律;“民族性”是指声乐艺术要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艺术性”主要是指要具备艺术美的特性,体现审美价值;“时代性”则是指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声乐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这“四性”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三,我们还要坚持走全面发展的道路。

我提出选材、育才时,要从“声、情、字、味、表、养、象”多个方面来要求。“声”是指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情”是指在声乐演唱中作品的情感表现;“字”是指歌唱中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吐字;“味”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风格和韵味;“表”是指歌唱中的表演和形体动作;“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艺术修养,音乐素养和文化素质;“象”,是指声乐演员的形象、台风和气质。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每一个标准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因为,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要求都在提高,民族声乐也要不断发展,从多重角度满足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

第四,遵循声乐教学规律,丰富教学手段

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总结出声乐学习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自然阶段是指没有经过歌唱学习与训练的阶段;不自然阶段是指开始接受科学训练,未建立新的平衡的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是指经过科学的训练后,进入一个技巧运用自如,声音不仅得到美化而且自然的阶段。实践证明,这一理论阐明了声乐学习的规律,为声乐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声乐人才。

        

总的来说,民族声乐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这里面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将中国声乐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我们民族声乐与欧洲美声学派相比,起步晚,发展的时间太短,但是已经基本形成体系,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不断充实。

我希望我们兄弟院校、专业院团、行业协会之间能够密切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共同为民族声乐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民族音乐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制和平台,构建特色鲜明、较为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声乐学派,为把祖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发扬光大,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要讲的话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论民族声乐的形成 [→]中国戏剧与中国民族声乐

中国音乐艺术家协会   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 © 2009-2026
咨询热线:0931-2652658  0931-2654102   ICP备案号:赣ICP备11002016号
地址:中国兰州硷沟沿335号   邮箱:gsxhys@126.com   技术支持:领新网络信息顾问机构

 

友情链接:甘肃新华影视新闻中心|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优酷|搜狐电视|MP3|伴奏翻唱|FC伴奏|中国原创音乐